病因和发病机制
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,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、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。
1. 遗传因素:心境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,同病率为一般人群的10-30倍,血缘关系越近,患病几率也越高。
2. 神经生化因素: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,可能与抑郁的发生有关。现有三种假说认为5-羟色胺(5-HT)、去甲肾上腺素(NE)、多巴胺(DA)的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。
3. 心理社会因素: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发作的关系较为密切。抑郁发作前92%有促发生活事件;女性抑郁发作患者在发病前1年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度是正常人的三倍;个体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6个月内,抑郁发作危险系数增加6倍。常见负性生活事件,如丧偶、离婚、婚姻不和谐、失业、严重躯体疾病、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,均可导致抑郁症发作。另外经济状况差、社会阶层低下者易患此病。
临床表现
抑郁发作(depressive episode),概括为情绪低落、思维迟缓、意志活动减退“三低症状”,但这些典型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抑郁障碍患者中。目前认为,抑郁发作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、心理症状群和躯体症状群。发作应至少持续两周,并且不同程度地损害社会功能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。
1. 情绪低落 患者自觉情绪低沉、苦恼忧伤,情绪基调低沉灰暗。抑郁障碍患者常自觉情绪索然、痛苦难熬、忧心忡忡、郁郁寡欢,有度日如年,生不如死之感,自称“高兴不起来”、“活着没意思”等,愁眉苦脸、唉声叹气。典型病例常有晨重夜轻节律改变的特点,即情绪低落在早晨较为严重,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。
2. 抑郁性认知 常有“三无”症状,即无望、无助和无用
无望:想到将来,感到前途渺茫,悲观失望,预见自己的将来要出现不幸,包括工作、财政、家庭、健康等,认为自己无出路。
无助: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,常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,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,认为治疗是无用的。
无用:认为自己生活的毫无价值,充满了失败,一无是处。觉得自己连累了家庭和社会,给别人带来的只有麻烦,不会对任何人有用。患者还可能出现自责自罪,对自己既往的一切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,或夸大自己的过失与错误,认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。甚至坚信自己犯了某种罪,应该受到惩罚,严重者达到罪恶妄想。
自杀观念和行为:患者感到生活中的一切,甚至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,认为死是最好的归宿,但同时又觉得家庭离不开自己,或自己的离开会使亲人伤心难过,或觉得世界上还有值得留恋的东西,下不了死的决心,这种症状称为自杀观念。部分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会认为“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”或“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”,可有自杀计划和行动,反复寻求自杀。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的一个标志,至少25%的抑郁发作患者有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。有的患者会出现“扩大性自杀”,他们认为活着的亲人也很痛苦,可在杀死亲人后自杀,导致严重后果。
3. 兴趣缺乏 凡事缺乏兴趣,任何事都提不起劲,对以前喜欢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丧失。
4. 快感缺失 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,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获得乐趣。
5. 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,反应迟钝,思路闭塞,自觉愚笨,思考问题困难。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,语速慢,语音低,严重者应答及交流困难。
6. 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一直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。表现为行动缓慢,生活被动、懒散、不想做事、不愿与周围人交往,常独坐一边或整日卧床,少出门或不出门,回避社交。严重时不修边幅,甚至发展为不语、不动、不食,可达木僵状态,即“抑郁性木僵”。
7. 精神运动性改变 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,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紧张、担心、坐立不安、甚至恐惧。可伴发一些躯体症状,如心跳加快、尿频、出汗等。
8. 生物学症状 ①睡眠障碍,一般表现为比平时早醒2-3小时,早醒后不能再入睡;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,辗转反侧,即使睡着也感觉睡眠不深;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。
②食欲下降,体重明显减退;性欲减退;也有些患者表现为食欲异常增加,体重增加。
③精力缺失 常感到精力不足,体力耗竭,能力下降
④其他躯体不适:抑郁发作时常见。可有非特异性的疼痛,头痛或全身疼痛。这些疼痛可以是固定的,也可以是游走的;有的较轻,有的难以忍受。躯体不适的主诉可涉及各脏器,如恶心、呕吐、心慌、胸闷、出汗、尿频、尿急、便秘、性欲减退等。常被诊断为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。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。
9.精神病性症状 患者可在一段时期出现幻觉和妄想。